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span>
安徽理工大學(英文名稱: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是安徽省重點建設的特色高水平大學,是安徽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的高校。 2022年5月,安徽理工大學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示范基地被命名為安徽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1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學獲批“安徽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實施高校。
基本信息
英文名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教師人數
(含直屬附屬醫(yī)院)4500余人(2022年12月)
主要院系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礦業(yè)工程學院、地球與環(huán)境學院、土木建筑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化學工程學院
國家重點學科
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yè)工程、地球與環(huán)境、土木建筑、機械工程、化學工程(2020年10月)
主要專業(yè)
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礦業(yè)工程專業(yè)、地球與環(huán)境專業(yè)、土木建筑專業(yè)、機械工程專業(yè)、化學工程專業(yè)(2020年10月)
學校建造于1945年,原身淮南煤礦工業(yè)??茖W校,與合肥工業(yè)大學同根同源,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1955年學校由淮南煤礦工業(yè)??茖W校升格為合肥礦業(yè)學院,一年后遷至合肥,1958年更名為合肥工業(yè)大學,1971年,因一些與煤有關的學科專業(yè)、部分基礎課教師等資源重組而遷至淮南。之后,原華東煤炭醫(yī)學??茖W校和淮南化學工程學校相繼并入。于2002年正式更名為安徽理工大學,成為安徽省重點建設的特色高水平大學,并于2022年,將安徽省汽車工業(yè)學校并入。
截至2022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學設有兩個校區(qū),分別為淮南校區(qū)與合肥校區(qū),其中,淮南校區(qū)占地約3200畝,合肥校區(qū)占地約340畝。安徽理工大學設院系19個,專業(yè)87個,全校教職工有4500余人(包含直屬附屬醫(yī)院),1000多名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
歷史沿革 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創(chuàng)建。8月,安徽省立工業(yè)專科學校在淮南洞山正式成立。
1949年1月,淮南解放,2月2日,淮南煤礦特區(qū)政府接管了安徽省立工業(yè)專科學校。
1950年1月,學校改名為淮南工業(yè)專門學校,歸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yè)部領導。10月,學校改名為淮南工業(yè)??茖W校,11月28日,學校改名為淮南煤業(yè)??茖W校。
1951年3月13日,學校更名為中國煤礦工業(yè)專科學校,4月17日,學校再次更名為淮南煤礦工業(yè)??茖W校。
1955年2月,高等教育部和燃料工業(yè)部同意在合肥新址建校;3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淮南煤礦工業(yè)??茖W校遷址合肥,改建為合肥礦業(yè)學院。
1958年9月,合肥礦業(yè)學院改名擴建為合肥工業(yè)大學,10月7日,合肥工業(yè)大學成立。
1960年,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學校合并升格為安徽建筑工程學院(現安徽建筑大學)。
1962年,安徽建筑工程學院(本科部分)并入合肥工業(yè)大學。
1970年,安徽水利電力學院、安徽工學院并入合肥工業(yè)大學。
1971年,合肥工業(yè)大學采礦系和地質系的煤田地質專業(yè)整建制遷回淮南,并以此為基礎與淮南煤礦學校合并組建淮南煤炭學院。
1981年,學校更名為淮南礦業(yè)學院。
1997年,學校更名為淮南工業(yè)學院。
2000年,淮南化學工程學校并入淮南工業(yè)學院。
2002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2002年,學校更名為安徽理工大學,開始招收博士生。
2006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優(yōu)秀等次。同年,淮南東方醫(yī)院集團腫瘤醫(yī)院成為安徽理工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2011年9月,安徽理工大學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高校。2022年,安徽省汽車工業(yè)學校并入安徽理工大學,成為安徽理工大學合肥校區(qū)。
學校規(guī)模
院系與專業(yè)設置 截至2022年9月,安徽理工大學共設有19個院系87個專業(yè),分別是:
大類名稱
專業(yè)內容
地球與環(huán)境學院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huán)境科學、環(huán)境工程、環(huán)境地質、資源與環(huán)境(含地質工程、環(huán)境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環(huán)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huán)境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安全工程、應急技術與管理、消防工程
礦業(yè)工程學院
采礦工程、智能采礦工程、交通工程
土木建筑學院
智能建造與礦山建設工程系、巖土與地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系、建筑學系、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系
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工業(yè)設計、機械電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與智能控制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資源循環(huán)科學與工程、智能材料與結構
人工智能學院
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
化學工程學院
爆炸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制藥工程、應用化學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安全工程、消防工程、應急技術與管理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軟件工程和區(qū)塊鏈工程
力學與光電物理學院
基礎力學系、工程力學系、公共物理系、光電物理系、工程力學、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數學與大數據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統計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日語系、公共外語系
醫(yī)學院
臨床醫(yī)學、預防醫(yī)學、醫(yī)學檢驗技術、護理學、藥學和職業(yè)衛(wèi)生工程
經濟與管理學院
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財務管理、會計學
空間信息與繪測工程學院
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導航工程、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政治學與行政學、動畫、社會工作、網絡新媒體
體育部
辦公室、2個教研室、學生體質測試中心、競賽與訓練中心
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研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形勢與政策教研室
師資情況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共有教職工4500多人(含直屬附屬醫(yī)院),高級職稱人員1000多人,全體教職工與高級職稱教職工占比為4.5:1。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有33人,國家級的人才12人,省部級的人才80余人以及400余名高水平專家、學者擔任學校兼職教授,其中雙聘院士28名。其還擁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115”產業(yè)創(chuàng)新團隊4個、安徽省高校領軍人才團隊8個。
人才類別
姓名(入選時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亮(2009)等
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
江丙友(2019)、張通(2020)等
國家級人才
薛生(2018)、趙光明(2021)等
安徽省級人才
聶士斌(2018)、鄭春山(2021)等
安徽省卓越教學名師
劉健(2020)等
全國優(yōu)秀教師
袁樹杰(2009)等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趙光明(2008)、王磊(2012)等
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袁亮(2009)、劉澤功(2009)、華心祝(2010)、趙光明(2017)、王磊(2019)等
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江丙友(2021)、聶士斌(2021)等
參考資料:
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5月,學校擁有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類別,89個本科專業(yè)。擁有1個安徽省I類高峰學科(唯一特別支持),5個III類高峰學科,1個安徽省重中之重學科,7個省級重點學科。
安徽省高峰學科
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yè)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安徽理工大學一流培育學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
安徽理工大學一流學科
礦業(yè)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2個)
數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yè)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
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yè)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4個)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智能機電系統、人工智能、巖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爆破理論與技術、地下空間科學與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huán)境地質、礦山災害監(jiān)測與控制、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礦業(yè)管理工程、礦山機電工程、地下工程、環(huán)境科學、環(huán)境工程、環(huán)境新材料、環(huán)境化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信息安全工程、職業(yè)健康安全、消防技術及工程、交通工程
教學情況
卓越計劃 截至2013年04月18日,安徽理工大學印發(fā)了《安徽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卓越計劃專項資金以資助參與專業(yè)的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培訓、校企聯合培養(yǎng)、國際化培養(yǎng)、實訓實習等所需費用,以及用于實施卓越計劃的調研、評估、論證驗收、專家咨詢和校際交流合作等必要開支為目的,保證資金使用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監(jiān)督性。
截至2012年2月14日,編號080202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出現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第二批學科專業(yè)名單中 ,截至2013年10月10日,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學科專業(yè)名單中,采礦工程專業(yè)和安全工程專業(yè)皆榜上有名,其編號分別為080101、081002。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級一流專業(yè)建設點20個,通過教育部認證專業(yè)9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6個、國家級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4個,國家級一流課程、精品課程等課程4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個。
特色專業(yè) 安全工程、土木工程、彈藥、采礦工程、地質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
一流專業(yè)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建筑環(huán)境與能、應用工程、測繪工程、地質工程、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人力資源管理
精品課程 省級精品課程:火工品設計原理、地質環(huán)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流體力學、公共關系學、電磁波與電磁場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走進創(chuàng)造學
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安全評價、大學英語esp課程、臨床檢驗學基礎、運籌學、自然地理學
學分制管理 安徽理工大學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學分制包括選課制度、主輔修制度和彈性學年制度等。學生修滿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規(guī)定的學分方可畢業(yè)。學生在標準的學制年限內,修完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規(guī)定的內容,取得畢業(yè)規(guī)定學分90%以上(含90%)但未達到畢業(yè)要求者、公共選修課的學分不滿8學分者、素質拓展學分不滿4學分者,發(fā)給結業(yè)證書,也可申請延長學習年限完成學業(yè)。取得畢業(yè)規(guī)定學分90%以下者,應申請延長學習年限完成學業(yè)。已達學校規(guī)定的最長學習年限者,不得再申請延長學習年限。
學校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已與地方政府、國有大企、知名高校等150余個單位建立戰(zhàn)略合作關系。先后成立了環(huán)境友好材料與職業(yè)健康研究院(蕪湖)、能源革命工程技術研究院(晉城)、高等研究院(合肥)等。作為安徽省能源研究院承建單位之一,負責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方向研究工作;參與大健康研究院建設,負責職業(yè)醫(yī)學與健康聯合研究中心籌建;參與人工智能研究院、環(huán)境研究院建設。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持續(xù)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先后與美、英、德、法、韓、澳大利亞、波蘭、日本、俄羅斯、烏克蘭、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國家的6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wěn)定的國際合作關系。同時有來自28個國家的留學生在校攻讀博士和碩士學位,安徽理工大學常年邀請國外著名專家、學者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
學術研究
館藏資源 安徽理工大學圖書館始建于1945年,1993年、2000年原華東煤炭醫(yī)學??茖W校和淮南化學工程學校圖書館先后并入。2017年,圖書館隨學校整體遷入山南校區(qū),3月28日新圖書館(至善書院)正式對讀者全面開放。
截至2022年末,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為190.27萬冊;電子期刊111.32萬冊,電子圖書246.52萬冊,學位論文1186.01萬份,音視頻資料11.07萬小時,自建特色數據庫4種。
中文數據庫
外文數據庫
萬方數據
SCIE
cnki中國知網
ESI
維普期刊
InCites
超星期刊
EI
超星學術視頻
JCR
讀秀學術搜索
ScienceDirect電子期刊
移動圖書館(含“瀑布流”)
ASME期刊+會議錄
中華數字書苑(含Apabi教參書)
ASCE(期刊+會議錄)
煤炭科技文獻數據庫
EBSCO(專題)
應急管理文獻數據庫
EBSCO(ASC+BSC)
國研網專題數據庫
Emerald電子期刊
ADKS網上報告廳
Wiley電子期刊
銀符在線考試模擬題庫
IEL電子圖書館
FiF外語學習資源庫
Springer電子期刊
科學文庫+科學智庫
PQDT學位論文
CIDP制造業(yè)數字資源平臺
ACS(期刊+會議錄)
WISE-VIDEO實訓教學專題視頻庫
Nature電子期刊
龍源電子期刊
RSC電子期刊
博看電子期刊(觸屏版+互動版+瀑布流)
Jove實驗視頻期刊
工程科技數字圖書館
ProQuest學術期刊
高校課程思政資源數據庫
參考資料:
學術出版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chuàng)刊于1981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廳主管、安徽理工大學主辦的,以刊登理、工、醫(yī)學、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刊號CN 34-1220/N),雙月刊,曾獲得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學報二等獎,全國高??萍计诳瘍?yōu)秀編輯出版質量獎,安徽省優(yōu)秀科技期刊三等獎,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全國高校優(yōu)秀編輯質量獎。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chuàng)刊于199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廳主管、安徽理工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刊號CN 34-1217/C),雙月刊。 本刊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教師及相關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開設的欄目主要有: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地域文化、科技倫理、政治與哲學、法律視野、語言文學、翻譯學、傳播學等。
科研平臺 截至2022年,學校擁有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安全精準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示范基地、礦山智能技術與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工業(yè)粉塵防控與職業(yè)安全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及省部級研究創(chuàng)新平臺47個 ,其中有國家級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室15個,校級科研平臺45個。
國家級平臺 名稱
級別
批準部門
自建/共建
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
科技部/安徽省政府
自建
煤炭安全精準開采國家地方
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
國家發(fā)改委
自建
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示范培養(yǎng)基地
國家級
科技部
自建
煤礦深井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級
國家發(fā)改委
共建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
國家級
安徽發(fā)改委
共建
參考資料:
省級科研平臺 名稱
級別
批準部門
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安徽省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政府
煤礦深井開采災害防治技術科技研發(fā)平臺
省部級
應急管理部
礦山智能技術與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省部級
教育部
工業(yè)粉塵深度凈化與職業(yè)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教育部
煤礦安全高效開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教育部
礦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研究中心
省部級
教育部
安徽省創(chuàng)新方法推廣應用與示范基地
省部級
科技部
安徽理工大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
省部級
安徽省科技廳
礦山智能裝備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科技廳
安徽省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安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級
安徽省科技廳
安徽省現代環(huán)境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省部級
安徽省科技廳
安徽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省部級
安徽省科技廳
安徽省納米碳基材料與環(huán)境健康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省部級
安徽省科技廳
安徽省煤礦安全大數據分析與預警技術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發(fā)改委
安徽省煤炭安全精準開采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發(fā)改委
安徽省智能礦山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發(fā)改委
安徽省職業(yè)健康安全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發(fā)改委
安徽省高潛水位礦區(qū)水土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tài)保護工程
省部級
安徽省發(fā)改委
實驗室安徽省爆破器材與技術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發(fā)改委
安徽省關閉/廢棄礦井資源開發(f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
安徽省發(fā)改委
礦山采動災害空天地協同監(jiān)測與預警安徽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礦山安全高效開采安徽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礦山機電裝備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工業(yè)粉塵深度凈化與職業(yè)健康安徽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安徽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省現代煤炭加工技術研究院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礦山建設工程安徽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礦業(yè)企業(yè)安全管理研究中心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省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
省部級
安徽省教育廳
分析研究中心安徽省煤礦安全采掘裝備制
省部級
安徽省經信委
造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礦區(qū)環(huán)境與災害協同監(jiān)測煤炭行業(y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
中國煤協
礦井水害綜合防治煤炭行業(y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
中國煤協
機械工業(yè)礦山采選裝備智能化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中國機械工業(yè)聯合會
地下工程結構研究所
省部級
原煤炭部
特殊開采研究所
省部級
原煤炭部
煤礦電氣自動化研究所
省部級
原煤炭部
參考資料:
學術成果 截止2022年12月,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30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科技部基地與人才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30余項,獲教育部、安徽省及國家行業(yè)協會等科技成果獎勵150項,其中省部一等獎31項、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狀1項、中國專利獎1項、安徽省專利金獎1項;授權國內發(fā)明專利和國際發(fā)明專利1400余件。
截至2021年11月08日,安徽理工大學共有15項成果榮獲2021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學校《面向煤層自燃火區(qū)特征的綠色防滅火材料及應用研究》《深井大噸位提升箕斗及其安全運行關鍵技術》《難采煤層智能精準開采關鍵技術與裝備》《高潛水位煤糧復合區(qū)采復耦合下耕地修復與水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4項成果分別榮獲一等獎,其它5項成果榮獲二等獎、6項成果榮獲三等獎。
截至2019年06月29日,安徽理工大學共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
在安徽省第十二屆電子商務“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及創(chuàng)業(yè)”挑戰(zhàn)賽中學校選送的10件作品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學校獲得“優(yōu)秀組織學校”獎。安徽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的相關研究成果“Three-Stimulus control ultra-sensitive Dirac point modulator using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like terahertz metasurface with graphene”在光學期刊《Optics Express》(中科院二期,Top期刊)上發(fā)表,安徽理工大學為第一單位。
校園文化
?;?/span> ?;丈系?Miner Pick(礦工用的鎬)表達了安徽理工大學的歷史沿革、發(fā)展脈絡和特色學科,還象征著安徽理工大學全校師生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勤懇務實、刻苦奮進的開拓精神。而校徽上的Key(鑰匙)既寓意打開智慧大門和知識寶庫的工具,也代指學習思考的方法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藍色是理性、明亮絢麗的色彩,代表了科技、國際化。
校歌 安徽理工大學的校歌為《大學無疆》,該歌由陸志堅作詞、孟文豪譜曲,詞曲氣勢恢宏,通過其獨特的詞曲,體現了安徽理工大學“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校訓 “團結、奮進、博學、奉獻”為學校校訓
“八字”校訓體現了為人與為學的統一、做人與做事的統一、追求真理與服務社會的統一,反映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團結”即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務而聯合或結合。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凝聚力,學校應該是和諧統一的有機體。它強調以人為本,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共建和諧校園。它要求學習和工作中發(fā)揚團隊精神,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精誠合作、和衷共濟。
“奮進”即奮勇前進?!吨芤住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它體現了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它要求師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志存高遠、追求卓越,奮發(fā)圖強,自強不息,不斷促進個人、學校和社會的發(fā)展。
“博學”即學問廣博精深?!抖Y記·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它強調為學須在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上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博采眾長,求真務實、不斷創(chuàng)新。它既意謂著為學要廣泛獵取,還意味著博大與寬容。它要求師生博覽群書,博學多聞,厚積薄發(fā),以“博學”為為學之道;它要求師生視野超前,胸襟開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博大”為為人之道。
“奉獻”即恭敬地交付、給予。它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熱忱的愛國情感。它要求師生常懷感恩之情,立志為祖國、為人民貢獻知識和才學,奉獻青春和熱血,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參考文獻: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1
黨委書記
郭永存
2
黨委副書記、校長
袁亮
3
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
余玉剛
4
副校長
孟祥瑞
5
黨委常委、副校長
宮能平
6
黨委常委、副校長
董雨
7
黨委常委、副校長
魯超
8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省監(jiān)察委員會駐安徽理工大學監(jiān)察專員
王獻余
9
信息來源 截至2023年5月
歷任領導
歷任黨委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王際巖
黨委書記
1953.2—1953.5
程西海
黨委副書記
1953.2 —
孫宗溶
黨委書記
1953.8—1955.4
黨委書記
1955.4—1958.9
黨委書記
1958.9—1962.7
程自立
黨委副書記
1953.9—1955.4
1955.4—1958.9
1958.9—1964.12
馬數鳴
黨委副書記
1955.5—1956
陶 滔
黨委副書記
1956.12—1958.9
1958.9—1972.12
趙一鳴
黨委代理書記
1962.6—1966.6
任 時
黨核心組組長
1973.4—1978.5
黨委書記
1978.5—1983.5
桂振東
黨核心組副組長
1973.4—
陳 巖
黨核心組副組長
1973.4—1978.5
黨委副書記
1978.5—
王自啟
黨核心組副組長
1975.3—
何曉東
黨委副書記
1978.5—1981.6
1981.6—1983.10
張劍鳴
黨委副書記
1978.5—1981.6
1981.6—1983.6
邵 光
黨委副書記
1978.2—1980.4
劉希增
黨委副書記
1979.8—
方德興
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委工作)
1983.5—1984.4
黨委書記
1984.4—1992.8
趙岸青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1983.5—1988.3
馮震海
黨委副書記
1983.11—1992.9
郭長海
黨委副書記
1988.3—1997.3
1997.3—2002.2
2002.2—2008.2
馮開源
紀委書記
1988.4—1994.12
杜家忠
黨委書記
1992.8—1997.3
1997.3—2002.2
2002.2—2007.3
李賢國
黨委副書記
1992.9—1997.3
1997.3—1998.7
王傳旭
黨委副書記
1997.7—1998.12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1998.12—2001.2
張文祥
黨委副書記
1998.7—2002.2
2002.2—2007.3
喬豐強
紀委書記
2003.9—2013.4
張明旭
黨委副書記
2005.12—2007.3
黨委書記
2007.3—2013.10
顏事龍
黨委副書記
2007.3—2013.10
黨委書記
2013.10—2016.2
郭永存
黨委副書記
2013.10—2016.2
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委工作)
2016.2—2016.6
黨委書記
2016.6至今
王 洪
黨委副書記
2007.2—2016.12
王其東
黨委副書記
2016.4—2018.3
虞寶桃
黨委副書記
2019.8—2022.5
袁 亮
黨委副書記
2017.3至今
信息來源截至2023年5月
歷任行政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畢仲翰
校長
1947.9—1948年底
蔡蔭蕎
復校委員會、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9.3—1950.1
臨時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0.1—1950.7
陳盛業(yè)
復校委員會、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9.2—
吳伯文
臨時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0.7—1950.10
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0.10—1951.11
朱皆平
臨時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0.7—1950.10
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工作)
1950.10—1951.9
王際巖
校長
1951.11—1953.2
孫宗溶
校長
1953.8—1956.12
院長
1956.12—1958.9
校長
1958.9—1962.7
程自立
副校長
1954.12—1964.12
李鳳五
副校長
1954.1—1955
呂季方
副院長、副校長
1956.9—1972.12
劉正文
代理校長
1963.9—1969.11
劉新增
革委會主任
1968.3—1973.2
任 時
革委會主任
1974.9—1978.2
陳 巖
革委會副主任
1974.9—1978.5
副院長
1978.5—
王自啟
革委會副主任
1975.3—
柴登榜
革委會副主任
1975.3—1978.5
副院長
1978.5—
張劍鳴
革委會副主任
1976.6—1978.5
副院長
1978.5—
何曉東
院長
1978.2—1981.6
院長
1981.6—1983.5
邵 光
副院長
1978.2—1980.4
馮震海
副院長
1979.1—1981.6
副院長
1981.6—1983.5
副院長(主持行政工作)
1983.5—1983.11
院長
1983.11—1992.9
白銘聲
副院長
1983.11—1990.7
江傳恕
副院長
1983.11—1986.11
副院長
1993.9—1997.7
郭長海
副院長
1988.3—1990.7
李賢國
副院長
1990.7—1992.9
院長
1992.9—1997.3
院長
1997.3—1998.7
馬 建
副院長
1990.12—1993.9
張文祥
副院長
1992.8—1997.3
副院長
1997.3—1998.7
院長
1998.7—2002.2
校長
2002.2—2007.3
李茂萱
副院長
1992.8—1997.3
1997.3—1997.7
謝廣祥
副院長
1997.7—1999.4
張明旭
副院長
1998.8—2002.2
副校長
2002.2—2007.3
李西才
副院長
1997.7—2002.2
副校長
2002.2—2008.10
程 樺
副院長
1998.8—2002.2
副校長
2002.2—2002.7
昝連生
副校長
2003.5—2012.4
顏事龍
副校長
2003.5—2007.3
校長
2007.3—2013.10
劉澤功
副校長
2007.3—2015.7
郭永存
副校長
2009.5—2013.12
校長
2013.12—2016.6
葉醒獅
副校長
2005.12—2016.7
王其東
副校長
2011.2—2016.6
校長
2016.6—2018.3
虞寶桃
常務副校長
2020.11—2022.5
袁 亮
副校長
2017.3—2018.6
校長
2018.6至今
信息來源截至2023年5月
校區(qū)情況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分為淮南校區(qū)和合肥校區(qū)。
淮南校區(qū) 通訊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豐大街168號,約占地約3200畝,建筑面積逾76萬平方米。
主要院系為地球與環(huán)境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礦業(yè)工程學院、土木建筑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化學工程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力學與光電物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醫(yī)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空間信息與繪測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截止時間:2023年03月18日,參考資料: )
合肥校區(qū)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鳳霞路15號,約合肥校區(qū)占地340畝。
主要院系為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學院、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學院(截止時間:2018年01月23日,參考資料: )
校友情況
學術界 姓名
簡介
彭蘇萍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湘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震亮
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
楊仁樹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黨委書記
牛維年
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書記
程樺
曾任安微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
桂和榮
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楊裕官
煤炭工業(yè)合肥設計研究院院長
申寶宏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
胡千庭
重慶煤炭科學研究院院長
參考資料
截止時間:2023.3
商界 姓名
簡介
陶應澤
深圳市嘉力樂食品有限公司(嘉力樂)總經理,原加多寶集團總經理
李新保
中煤第五建設工程集團總經理
孔祥喜
淮南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
龔乃勤
皖北煤電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汪永茂
安徽恒源股份公司總經理
朱宜存
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趙士兵
中煤礦山建設集團董事長
芮繼強
中石化安徽分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黃建宇
淮北礦業(yè)集團副總經理
孫中凱
重慶能源儲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王建剛
廣東立佳實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
高登榜
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參考資料
截止時間:2023.3
校園風貌 截至2019年07月12日,從安理南門進入校園可見第一所標志半圓形建筑為百川大樓(公共實驗樓)。百川寓意百川歸海,指四方學子齊聚于此,研習學問,增長才智。南鄰百川河,北與至善書院(圖書館)遙遙相對,至善書院坐落于山南新校區(qū)南北門中軸線上,與環(huán)形百川大樓交相輝映,莊嚴矗立,外形如一尊大鼎,棱角分明。而百川樓的東側主要為各種機房,其次,位于安徽理工大學的西門是紅樓,亦稱為志遠樓。最后就是靠近學校北門的鐘樓。
所得榮譽 2019-2020年,安徽理工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獲省教育廳評審為A等級。
2021年,安徽理工大學獲評年度全國品牌影響力本科高校
2021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學獲批“安徽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2022年,安徽理工大學獲評“2022年度安徽省高校招標采購先進集體”。
2022年2月7日,安徽理工大學入選2021年安徽省發(fā)明專利百強排行榜
2022年5月,安徽理工大學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示范基地被命名為安徽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